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要闻 > 正文

为人才落地生根提供“优质土壤”

2023-08-26 12:46:42 来源:中评网

据大公报报导,行政长官李家超去年发表的施政报告高度重视培养和吸引人才,通过制定积极招商引才政策,针对性解决过去香港在引才、育才、留才环节中存在的问题。

按照特区政府去年末制定的目标,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,将通过各项输入人才计划,每年募才3.5万名,也就是说,3年内香港至少要吸引10.5万名人才。今年5月,特区政府围绕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对香港的“八大中心”定位,进一步扩大“人才清单”范围,由原本的13项,扩大至51项,涵盖9个行业。

政府各类“抢人才”措施显然十分奏效。截至今年6月末,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10万宗申请,入境事务处已批出约6.1万宗。这远远超出去年施政报告中制定的3.5万的年度引才目标,也超过了过去10年香港引才数量的总和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但是,人们也注意到,人才引进了,但亦有部分人才选择不留港工作。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,如何做,才能将香港的人才土壤培植好,为人才落地生根创造一片沃土。

·打造完善的创科生态圈

首先,要肯定政府的人才政策是基本成功的。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,是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。

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政府人才政策,支持政府的人才计划。一些人才眼下不在香港工作,并不等于他们始终不会服务香港。在香港迈向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下,香港的人才储备当然宜早不宜迟,宜多不宜少。随着北部都会区的建设,创科产业的发展,“北创科”蓝图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将会源源不绝。

第二,香港必须为人才落地生根提供“优质土壤”。

一个地区要发展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香港要成为人才聚集地,第一要点做到人尽其用。人才的归属感,首先是有用武之地,有大显身手的空间。为此香港需要一个完善的创科生态圈以吸纳并留住人才。

不可否认,眼下香港的创新科技氛围不足,人才落地生根的土壤不够肥沃,也有引进的人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为此,特区政府正努力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企业,为香港建立创科生态环境努力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,特区政府在引进创科企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,至今已接触逾200家企业,超过25家已经或准备落户香港或扩展在港营运的规模,这些企业中有不少是市值或估值过百亿元的创科企业,拥有业内前沿技术。

引进创科企业固然需要,这是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目标的重要一环,也是人才立足的土壤。而鼓励本地资金投向创科产业,本地高校及研究机构将成果转化同样重要。此外,人才发展需要沃土,反过来人才也能厚植沃土。香港有基础研究的优势,大湾区其他城市有成果转化以及相关的应用场景优势,香港引进的人才完全有条件投身大湾区,参与大湾区城市间的优势互补,为建设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集群贡献力量。这也是香港人尽其才,为建设大湾区的贡献,我们完全不必患得患失。

·人才来了香港就是大赢家

第三,即便有的人才是因为子女教育因素而来港,从包容的心态来理解,香港依然是赢家。因为引进人才对香港人口年龄结构产生积极影响。

香港现在已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,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会越来越严重,竞争力难免受到影响。为什么一些国际人士看好印度的未来发展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国度人口相当年轻。部分港人因为不同因素不愿意生儿育女,低出生率进一步拉高了港人的平均年龄。引进人才的一个意外效果就是,对香港人口年龄结构产生正面意义。

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日前表示,截至7月底,“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”收到超过4万宗申请,有逾3万宗获批。据瞭解,获批申请者中近8成年龄介乎18至40岁。而那些考虑子女教育因素移港的人才,他们的子女将在香港接受教育,其中不少会成为香港未来的建设者。

过去一年政府在全球主动“抢人才”的举措,可能是香港历史上的前所未有,必然对香港未来发展产生深远意义。相信行政长官的新一份施政报告,将对过去一年的人才政策进行检讨优化,比如要考虑如何更多元化的引进全球人才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希望看到特区政府在创造良好的创新科技生态环境上,更有作为。爱才惜才留住人才,最重要的指标是成就人才。

作者 叶建明 全国政协委员、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

标签:

<  上一篇

内地四小花旦分别是谁?(内地四小花旦)

下一篇 >

最后一页